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
中国篆刻起源于春秋时期,兴起于战国时期。秦汉篆刻极盛。从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是篆刻的发展期。其中隋唐大大拓展了印章的功能,宋元则有文人书画家参与印章创作,促使印章功用由凭信为主向艺术欣赏为主过渡。明以后,篆刻艺术进入高潮期。清代篆刻艺术大为兴盛。而篆刻艺术是书法与镌刻相结合的印章艺术,是中国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集历史、文学、哲学、美学、文字学、训诂学、鉴藏学以及书法与镌刻技法...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广,逐渐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筹算。在此情势下,明人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为珠算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建省晋江市、宁德市蕉城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历史渊源唐代福州和泉州是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造船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艺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代泉港所造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结构。福建与广州成为海船建造中心,福州、兴化、泉州、漳州设有官船厂。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置市舶司。元代黄氏始祖“源修”徙居峰尾半岛,建造“开峰府”和...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中国书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
皮影戏简介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者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现今,我国各个地方的皮影都各具特色,但制作程序相近,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
简介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
简要介绍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宋年间,长期从事印刷事业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首先制作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后按照稿件将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完成了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术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大非遗·活字印刷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技艺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是江苏省扬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雕版印刷技艺古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板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图文转印于纸张的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2009年,...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涉及浙江、福建、北京、江苏、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术介绍苏州园林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工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
来源: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农乐舞”俗称“农乐”,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迄今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文化传遍世界,输往欧洲的中国丝绸成为18世纪欧洲社会“中国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1977年至今,中国丝绸产量及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为更好地保存保护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浙江、江苏、四川等三省作为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地,三省文化行政部门联合行动,以中国蚕桑丝织...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2009年10月2日,由...
项目概述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即以宣纸为制作对象,以制作过程中原料加工、制浆、捞纸、晒纸、剪纸等环节的知识与实践为核心内容,以安徽省泾县为主要流布区域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宣纸产地主要分布于泾县,以当地和周边地区生长的青檀树树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经百余道工序加工制成,具有优良的润墨性和耐久性,是书画、裱拓、水印等传统艺术的优良载体...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基本概述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
唐.开元宴乐图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
2011年,“闽台送王船”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中国厦门和马来西亚马六甲联手为“送王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历时4年,2020年12月17日,“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送王船”在台湾盛行于西南沿海、澎湖、金门,相关习俗中以请王爷驻驾,供奉祭祀、清净地方及驱瘟除祟后,...
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仁,即藏语中的“热贡”,意思是金色谷地、梦想成真的地方。在这片安多藏文化源生地,到处有寺院、佛堂。正是受佛文化影响,热贡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01历史起源热贡艺术发源于公元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藏传佛教经过一百多年的灭绝后重新兴起,也就是藏传佛教中经常说到的“后弘期”。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起伏,藏传佛教的美术风格发生了...
节日历史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传统节日羌年又称小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十月初一。节日里,家人团聚,各户都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鸡、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再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砸酒”,边饮边歌。还跳“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和举行“推杆”比赛。在茂县一带,过羌...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也孕育了珍贵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今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项目共有195项,其中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有76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3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则有4项。已成为秦淮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秦淮灯会;锤炼真金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一的...
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公元七、八世纪,蒙古先民走出了额尔古纳河,来到蒙古高原。他们基本上放弃了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而改变成以畜牧业为主,随之代表游牧生活的牧歌题材长调产生了。蒙古族长调民歌气息宽广,是较长篇幅的深沉情歌。它不但在长音的演唱上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的颤音,而且演唱者需要拥有宽广的音域,还要灵活掌握长调民歌的共鸣、节奏等演唱特点。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
呼麦是阿尔泰山一带诸多民族中流传的一种演唱方式,歌手通过有效控制自己的咽喉,在同一时间唱出两个声部,包含一个持续的低音和上方一个流动的旋律。呼麦的声音充满了神秘感和原始的力量,在声乐艺术领域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位置。呼麦是蒙古族人民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名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的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01分布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
新疆麦盖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这里是维吾尔族典型的聚居地区,约89%的人口是能歌善舞的刀郎维吾尔族。在维吾尔族群众中,有一种艺术形式,深受人民喜爱并深深地渗入人民的生活之中,甚至变为民间游艺民俗,那就是维吾尔族民间的麦西热甫。麦西热甫是融音乐、舞蹈、歌唱、讲故事、说笑话、做游戏、即兴吟诵等于一体的娱乐形式。2010年11月15日,经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玛纳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历史上曾经生活在特克斯河流域。他们不分男女老幼,不论春夏秋冬,劳动之余,总要聚集在一起弹唱民族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丰富的传统生...
妈祖信俗是指妈祖信仰习俗,又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等等。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个世界级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2021年11月,妈祖信俗入选"福建文化标识"...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2018年,耄耋之年的故宫耿宝昌先生为“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题写了“天下龙泉”“青瓷之最”,这是对龙泉青瓷最精准的定位也是最高的赞誉。然而,世人皆知龙泉青瓷之盛名,却往往不知龙泉青瓷之实力,在此,我们来讲述,为何龙泉青瓷是青瓷之最。 一、古代龙泉青瓷...
简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黎锦)技艺由黎族棉纺织工艺、麻纺织工艺及缬巢工艺合并而成。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黎锦光辉艳若云”,做...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Kunqu Opera)名列其中。昆曲生于南方,长于南方,浸润在江南的氤氲水汽和吴侬软语中,昆曲从皮相至骨相都是满当当的江南风情。白先勇先生曾说过,“昆曲无它,唯一美字”。昆曲无疑是美的,它美于情真,美于意切,美于词的绮丽,美于曲的婉转,美于妆的华美,美于舞的娇柔,美得好似一场梦。一出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它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京剧下意识的肯定会想到的就是《...
“花儿”起源于甘肃南部的临夏,岷县等山区,其曲调丰富,文词朴实、生动,广泛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蒙古、裕固等各族群众只要有闲暇的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 “花儿”分为临夏花儿(旧称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统,然后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周边的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和地处中北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尤其回族群众喜爱花儿,...
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伊玛堪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23日,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什么是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伊玛堪最早的含义为鱼即哈(鱼),现在的含义,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艺术基本信息介绍古琴艺术由琴制、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和琴派等构成。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
前言《格萨尔》是一部篇幅极其宏大的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这是我国藏族人民在十一世纪以来漫长的岁月里,用集体智慧创作出来的一部极为珍贵的文学巨著。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源流关于格萨尔的具体形成时间...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侗族大歌传递着侗族人民富有特色的文化信息,是侗族民众赖以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以叙史、教化、育人的百科全书,具有规范礼仪、增进社交、施行祭祀、娱乐民众等社会文化功能。历史渊源侗族大歌历史久远...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藏医药浴法是养生保健、祛病强身的一种方法,通过调节体内血气,使身体内部达到平衡状态,有效改善亚健康等状况。01藏药浴的起源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认为浩瀚的天空中有一颗叫“嘎玛堆巴”的...
藏戏,在西藏自治区称为“阿吉拉姆”,在青海省称为“南木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编号为Ⅳ - 80 。藏戏集神话、传说、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民间文学艺术与宗教仪式乐舞为一体。每逢雪顿节、望果节、达玛节、藏历新年和特定的宗教节日,都要举行大型藏戏汇演。常演剧目有“八大传统藏戏”之称,演出一般分为“顿”(开场祭神歌舞)、“雄”(正戏传奇)和“扎西”(祝福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