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传承特征和多重价值。“文化遗产”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关系密切,并且仍然在随着时代继续发展。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非常重视,将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 第一节 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文化遗产”概念做了表述:“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5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将“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safcguarding)界定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protection)、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可以从本国语言文化出发,给出更为具体、直观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5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年2月25 日通过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习惯上简称为“非遗”并具体化为10类:(1)民间文学;(2)曲艺;(3)传统音乐;(4)传统舞蹈:(5)传统戏剧;(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7)传统美术;(8)传统技艺;(9传统医药;(10)民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地名管理条例》已于2021年9月1日经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规定,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户,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三、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22年发布最新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为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第二节 世界级遗产的类型 这里所说的世界级遗产,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定的“世界遗产”,以及根据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于1985 年加入《保护世界文七和自然遗产公约》,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世界遗产”具体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4种类型。 一、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1条,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有长城、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龙门石门历史城区等。 二、世界自然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2条,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从科学、保存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然区域。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有九寨沟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方喀斯特(一期、二期)、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等。 三、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也称为“复合遗或“双遗产”,在2021年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表述为:“只有同时部分满足或完全满足《公约》第1条和第2条关于文化和然遗产定义的遗产才能认为是'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项目有山、黄山、武夷山等。 四、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在2021 年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表述为:“《公约》第1条指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代表着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它们反映了因物质条件限制和/或自然环境带来的机遇,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项目有杭州西湖文化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等。 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的认定及名称有过一些变化。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采用“双名录认定,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还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些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中国习惯上称之为“人类非遗”在国际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5类:(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京剧”“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太极拳”“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等。 第三节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量 截至2023年 10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有 57项,位居世界第二。截至 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青少年文化遗产常识 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遗产项目有43个,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4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312个,中国历史》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8156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 1065片,确定历史建筑;万处。 截至2019年10月,中国核定公布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5058外全国国有馆藏文物资源 1.08亿件(套)。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3.6万多外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 100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截至 2022年度统计数据,全国已备案博物馆 6565 家,排名全球前列。截至2021年5月,中国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57项,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3068 名(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入选名单已公示但未式公布,暂不计入统计)。全国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87万项。 第四节 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具有多维度,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等。 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包括真实性、完整性(整体性)、抢救性等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还包括以人为本原则、传承性原则、活态性原则等。 不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都是文化遗产在濒危状态下的首要保护方式,具有更高的优先级。 整体性保护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理念。整体性保护作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从单体建筑到历史建筑群、城市景观、建筑环境再到城市历史街区和保护区,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趋势。非物质文化产保护也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和文化生态环境,从整体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关注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保护。立法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我国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一系列专门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2022年我国确立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是“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还有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已从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进一步提升到了系统性保护,我国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2017年更名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简称为“遗产日”。 |